“三化”理念指导下的消防部队训练工作创新与实践

发布时间: 2018-12-06 17:40:43

摘要:文章提出了基础化、专业化、实战化的消防部队训练工作指导理念,阐释了相关意义,并综述了其运用于工作实践的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消防;执勤训练;战斗力

1引言

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既是新时期消防部队建设的主题主线,也是新形势下灭火救援工作对部队战斗力建设提出的客观要求。训练是生成和发展战斗力的基本途径。基于此,我们研究提出基础化、专业化、实战化的理念,力求推动消防部队训练工作改革。本文尝试从理论角度,对一系列相关工作进行综述与探讨,旨在积极推进训练工作创新发展,不断催生部队战斗力。

2“三化”理念提出的背景

2.1装备建设提档升级。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消防部队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随着后勤保障能力不断增强,装备建设全面升级。压缩空气A类泡沫消防车、多功能城市主战消防车、路轨两用消防车、101米举高消防车、隧道排烟消防车、消防坦克、直升飞机等一些高新尖装备器材先后列装部队,标志着装备建设由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能型快速转变。装备的提档升级需要通过专业化训练才能转化为战斗力,才能实现装备器材效能最大化。

2.2兵员结构发生变化。2009年,公安消防部队施行士官制度改革,将士官比例调整为士兵编制总数的68%,既有利于部队培养和保留骨干,也有利于适应部队战斗力建设和武器装备发展需要,执勤训练工作随之进入新的层次。与此同时,现役警力不足与繁重的消防工作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以湖北为例,目前,全省公安消防部队编制总数约占全省常住人口总数1.07?,距消防工作实际需要尚有差距。在现有编制数量和兵员结构框架下,提升单兵能力素质,是向内挖潜战斗力的重要途径。

2.3职能任务日益繁重。2008年颁布实施的新《消防法》规定,消防部队除扑救火灾,还依照国家规定,承担重大灾害事故和其他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应急救援工作,并应发挥专业力量的骨干作用。回顾近几年消防部队参与处置的灾害事故,越来越凸显出反复性、突发性、多样性、不可预见性等特点,部队面临的灭火救援任务十分繁重。消防部队训练工作与灭火救援实际需要保持高度融合,才能更好地服务实战。但随着部队装备、任务、机制不断变化,消防部队的训练改革创新势在必行。

2.4训练机制亟待改进。反观消防部队战斗力建设现状,训练工作的缺陷和深层次问题日渐凸显,主要体现在:岗位职责分工不清、单兵技术技能不精、装备操作运用不熟、训练作战融合不够、初战控火能力不强等。这些问题,已经成为部队战斗力提升的现实阻力。鉴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通过革新部队训练模式,使训练目的更加明确,训练要求更加严格,训练内容更加实战,训练标准更加规范,训练手段更加专业,主动适应部队遂行多样化任务的需要。以“三化”理念推动训练工作改革的思路和做法应运而生。

3.三化理念的释义

3.1基础化训练。依据《公安消防部队灭火救援业务训练与考核大纲(试行)》,组织开展以灭火救援基本理论、体能和技能为主要内容的训练,使官兵达到大纲规定合格标准,并具备进一步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的基础。

3.2专业化训练。根据人员编制和灭火救援工作需要,将执勤中队按任务职能划分班建制,并确定不同专业岗位,明确具体职责,针对装备功能开展相应的专业训练,使其熟悉专业理论,掌握装备操作、维护保养技能,获得相应岗位资格。

3.3实战化训练。立足辖区灭火救援任务特点,以实战需求为准则,以执勤备战任务为牵引,采取实战或设置标准接近于实战的训练环境,在训战结合的层次上,开展实兵、实装、实地训练,强化部队整体协同作战能力。

4“三化”理念的实践方法

灭火救援工作需要消防官兵掌握相关理论知识、装备技能,并力求在智能、体能和技能水平上达到有机统一。以此为目标指向,将“三化”理念运用于指导部队训练工作改革,具体思路和步骤可按以下三个方面分步实施。

4.1按纲施训,打牢业务基础

4.1.1掌握基本理论。训练改革应从基础层面抓起。消防官兵学习业务理论应以训练与考核大纲为基础。鉴于灭火救援理论研究成果更新速度较快,在遵循大纲权威和依据的前提下,需要吸收最新科研成果,保持学习的前沿性。在理论学习标准设定上,总(支)队指挥员应掌握大型灾害事故的组织指挥和综合协调知识;大(中)队指挥员应掌握初战指挥的临机处置知识;各岗位战斗员应掌握独立或协同配合完成作战任务的基本知识。在学习方法上,可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发在线学习、考试系统,统一考试对象、内容、时间和考核标准,且便于考试结果的评估分析及运用。

4.1.2练好基本体能。体能是消防官兵技能水平得以提高和发挥的重要基础,其训练过程枯燥艰辛,训练成果难以形成、易于衰减。总队层面可依据大纲要求、任务需要和设施条件,针对全省消防部队制定具有计划性、长期性、系统性的总体训练方案。针对官兵所处的不同岗位、不同年龄段,分别明确训练项目及评价标准,从总体上保证部队体能训练质量。制定方案时,应兼顾机关与基层、警官与士兵。但需着重针对执勤中队官兵提出大强度、长时间的训练要求,并将体能训练与技术、战术及心理训练有机结合,做到相辅相成。

4.1.3增强基本技能。技能训练是将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物质条件结合起来的重要纽带。当前,高新技术的发展使消防装备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对业务技能训练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于消防部队来讲,技能训练是实现官兵与装备结合的关键环节,是消防官兵完成实战任务必不可少的能力,直接影响指挥员的灭火救援战术意图能否有效实现。组织基本技能训练,应侧重于让官兵掌握本单位主战车辆、常用器材的操作使用、性能参数,为实战时的有效补位、相互协作打下基础。

4.2分岗组训,精进专业技能

4.2.1设置专业岗位。执勤中队可结合辖区灭火救援工作需要,打破按建制组训的模式,把专业编组作为训练编组,实现人员、装备编配的最优。具体形式是,在中队建制框架内,将现行建制班调整为战斗、供水、司机和通信等专业班,明确专业班所属战斗员、驾驶员、供水员、通信员(兼火场文书)、安全员职责。其中,在一类中队(45人及以上)组建7个专业班,二类中队(30人至45人)组建4至6个专业班,三类中队(30人以下)组建3至4个专业班。

4.2.2组织专业训练。人与装备是构成部队战斗力的基本要素,专业训练是人与装备结合的关键环节。在专业训练阶段,应区分战斗员、驾驶员、供水员、通信员等岗位职责特定要求,针对具体装备,组织专业化训练,使各类人员精通装备的原理、性能及保养、维修方法,并根据装备操作使用的分工要求,在战斗岗位上各司其职、协调行动。为保证专业训练成效,应同时强化考评工作。在考评对象范围上,应区分不同专业岗位,不搞“一刀切”;在考评内容上,可设置共同科目、专业岗位科目;在考评等级设置上,可区分一级、二级、三级,并设定有效期,实行“持证上岗”制。

4.2.3设计专业编成。编成是依据实战需要,对警力、装备等要素(或称“资源”)进行分派,所构建的各作战要素之间的关系。执勤中队是灭火救援的基本单位。科学编成有助于保证中队所属资源的分工合理、责任明确,并可规范战斗秩序,获得较高的整体作战效能。为此,可针对辖区灾害事故特点,按照“车辆分类编队、人员分组定位、器材分块集成”的思路,对警力、装备等要素进行分派,统一编写操法,开展编成训练。延伸到实战中,各岗位人员应以自身职责为基础,坚持在岗位上强调个性,在统一中注重共性。即:打破隔断,相互补位,兼顾彼此,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4.3融合战训,提升实战水平

4.3.1从实战出发设计训练。实战训练应建立在基础训练与专业训练的基础上。从形式与目的上看,是组织某一作战单位的所有要素,在同一平台上,进行融合性训练,模拟合成作战。针对消防部队职责任务而言,不同作战主体承担的任务类型各不相同,地区经济水平、地理气候、生活习惯、人文素质等因素的差异,对当地灾害事故呈现形式的影响十分明显。对此,在设计训练内容时,既要突出基础性,也要注重差异性。即:通过设置智能、体能、技能合一的训练内容,检验战斗员的个体综合素质;通过开展针对辖区灭火救援实际需求的“六熟悉”和适应性协调训练,检验作战单位的指挥、战术、协同、保障能力,避免训练内容的趋同化、程式化和简单化。

4.3.2按实战要求组织训练。训练越贴近实战,实战的适应性就越强。实战化训练的要求,应与实战相同、甚至更高。在设置训练环境时,应将复杂的实战环境平移到训练场,保证训练环境的真实。在设置训练情况时,可将灭火救援战例复原。对于实战训练所需要的道路、建筑、天气、救援对象、位置选定等,要与实际吻合,力求逼真,不搞“练为看”,力戒走过场。在设置训练强度时,应突出快节奏、高强度,在近似苛刻的要求下组织训练,提高官兵的应对能力。此外,信息化条件下,信息成为战斗力的主导因素。在实战训练中,应注重广泛运用信息化技术,把各作战要素、单元融合起来,力求训练整体效能最优。

4.3.3用实战标准检验训练。实战演练是检验实战化训练成果的重要环节。以实战演练考评战法和训法成果,需打破固定模式。演练应遵循“着眼实战、全面考核、整体检验”的标准,不做预先通知,不按套路出牌,不按预案搞摆练,随机设置需要官兵处置的突发性复杂情况。通过随机导调,检验指挥员的应变能力和指挥素养,发现并淘汰不符合实战要求的训练课目,集中精力研究解决训练的重难点问题,总结创新出贴近实战的训练项目和方法。同时,应完善实战训练的考评机制,区分考评标准的质量标准和量化标准,做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考”训练质量与“评”战斗力相结合,提高训练考评的质量效益。

5结语

全国各地消防警力配备、消防队站布局、装备器材档次、官兵个体素质及灾害事故特点均有明显差异。因此,消防部队日常训练和灭火救援工作难以套用统一标准或同一模式。但是,消防部队训练理论的创新和战斗力的提升,很大程度上源于官兵的积极探索与实践。从这个角度讲,“三化”理念的提出和运用,对于战斗力建设具有积极引导作用。关于“三化”理念指导训练工作改革过程中遇到的诸多现实困难和阻力,诸如如何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以及如何从组织、经费、制度、师资等方面做好保障,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和不断完善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