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地区火灾事故趋势分析及避险处险应对措施

发布时间: 2018-12-06 17:43:00

摘要: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是当代中国的关键词。而火灾等灾害也是伴随衍生的负产品,成为危及公共安全的敏感词。如何正确研究、认识、应对,成为每一个公民安全教育的必修课。以下是笔者从普通生活环境入手,对当前火灾趋势分析及防灭火应对措施谈一点粗浅认识,以期促进全民切实关注公共消防安全,紧迫关心自身生命财产安全,全社会维护保障公共消防安全。

关键词:火灾  趋势  避险 

1.当前火灾趋势分析

以恩施州为例,就2011年至2014年期间,火灾较为突出、火灾数量增长的几类火灾进行统计,如下图:

1.1 高层、地下建筑灾害事故风险不可小视。随着高层、地下建筑数量和规模的拓展,在自动设施保障不可靠和自我管理措施不到位的双重作用下,高层地下和密闭空间火灾事故发生的机率呈上升趋势不可低估。

1.2 高速、铁路隧洞灾害事故风险不可小视。山区高速、铁路的开通,山区隧洞比相对较高。远离城区通行困难与灭火剂保障不济的矛盾,辅助呼吸保障与通行距离的矛盾,现场的复杂性与针对性实战经验不足的矛盾,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实际上,隧洞事故处置已是辖区消防部门处置的应急救援最多的事故之一。

1.3 高层居民灾害事故风险不可小视。居民楼的竖向发展成为消费者的新的需求点和增长点,而且楼越高价格越高景致越好,但是由于住宅装修标准较低、电气油使用频繁、物业企业公共消防设施管理不到位、居民消防安全防范意识差、消防安全维权意识淡薄等客观问题,可以预判高层火灾事故上升趋势不可低估,且火灾破坏力增大,对公共安全的危害增大。特别是不具备基本救援条件和自动设施保护条件的乡镇,高层居民火灾的危害性尤为突出。

1.4 乡镇农村灾害事故风险仍不可小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村民生活条件的改善,液化气、沼气和天然气等新型燃料会不断进入普通村民生活,同时随着电器的增多,用电量不断增大,这些都是可能导致火灾高发的重要诱因。

1.5 三合一多合一场所灾害事故风险不可小视。十八大后随着改革的步伐的加快,多种经济形式在山区的发展速度必然加快,小企业、小作坊、小加工、小培训等场所可能不断增加,并不断向城郊结合延伸,场所众多、审批不严、条件不符,先天不足的三合一多合一场所消防安全的风险无限。

2.成因分析

火灾是常发性灾害,诱发因素复杂,发生时间偶然,空间场所无常,是与老百姓联系最紧、频率最高、危害最大、破坏最强的灾害之一。特别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全面启动,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各类建筑数量、场所激增、分布更广,高层建筑、地下建筑、大跨度建筑、密闭空间场所等广泛涌现;新型建筑材料、装修材料、保温材料等的广泛使用和渐变,这些都延展传统火灾荷载的内涵和外延;建筑功能的集约,电力热力设施普及,多重因素的合力作用,都在突破传统火灾危险评估的依据和标准。当前,火灾事故的破坏力和影响力呈以下几类发展趋势。

2.1 空间延展的避险隐忧。近年来,高层建筑、地下场所成为城市建设的主打模式和形式,且在向乡镇无序延伸。多层建筑的形式正在淡出人们的视线和生活,高层住宅、商住楼、综合楼、写字楼等高层标的物和地下场所已成为我们学习、工作、生活、休闲的主要场所。这些场所的安全保障均要依赖于自觉的人防措施、自身的技防功能、自动的联启功能。三者缺一不可,需共同作用,否则小患可酿成大祸。而当前设备的不安全状态、人员的不安全习惯、管理的措施责任缺失都带有较为普遍的共性问题。

2.2 密闭空间的逃险隐忧。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带来商业的繁荣,各类商业、娱乐、休闲、厂房等场所的涌现,而空间密闭是这类建筑和场所的共同特性。同时,因山区高速、铁路的开通,而且在不断地拓展,山区隧洞比相对较高,隧洞灾害事故也是密闭空间灾害事故的另一类形式。密闭空间的避险条件,主要依赖机械设备、自动设施以及个体的行动能力和极限能力。发生火灾事故后,燃烧要消耗有限的氧存量,产生的烟气、毒气、热气无法正常流通、排放,采光、通风条件差,不能满足人体基本的生理需求,同时能对人体器官的功能造成损伤和破坏。

2.3 建筑装修的安全隐忧。装修是一个必经程序,装修材料的选用、电气燃气管线的敷设、空气调节地暖设备的安装、家具窗帘的选用等环节都值得十分关注。能够助燃和产生毒害气体的胶合板、塑料板、压模板、彩钢板等要慎用、少用或者不用;电气燃气设施采用的必须是合格产品,管线要按规范要求敷设,必须设置漏电保护装置和紧急切断装置;取暖设施设备要与可燃物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家具和窗帘尽量不采用易燃材料;房屋的承重构件尽量不采用未经阻燃的钢构体和木质材料。同时,房间的实体隔墙尽量不应拆除,应保持相对独立的安全空间。

2.4 法律意识的相对贫乏。认真履行消防安全法律法规,保障公共安全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目前,大多数单位和场所消防安全主体责任意识不明确,单位自我管理消防公共安全的措施不落实,公共消防安全设施和条件的管理维护保养不到位,群众自觉参与维护消防公共安全的意识很缺乏,导致消防法律法规贯彻执行落实的力度偏弱、措施较软、效果较差,群众消防法律法规意识亟待加强。

2.5 施救技能的俱进不济。于非现役消防员而言,缺乏社会消防队伍训练基地和培训机制,不能有效组织系统性专业性训练,仍停留在会操作使用基本器材的初级阶段,不会也不能处置特殊场所、特殊物品和特殊部位的初期火灾事故,同时也面临突出的人身损害风险;于专业消防队员而言,实行的现役体制的人员结构,受队员素质、服役态度、薪金保障、服役年限等多重因素影响,突出表现为战术研究不够、实战经验不够、战训技术骨干保留困难等问题。

3.避险措施探寻

防范火灾事故、守住最后防线,离不开国家制定的“预防为主、防消结合”基本方针,结合辖区特点和部门实际,推动消防工作社会化,群防群治、群策群力,始终是行之有效的法宝。

3.1 规划先行、量力而行。把住源头,应该是避险的关键。一是要控住规模。在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建筑的高度、场所的规模,应该与本地区的灾害事故的救援能力和处置能力相对应、相适应,作为高层、地下建筑灾害事故处置的极端困难的现实,笔者认为,在城镇规划建设中,应该避免片面追求建筑高度、单体规模的倾向,更多的是应该建设一些宜居住、宜避险的多层或小高层建筑。在乡镇规划中,在消防力量、消防供水、消防供电等基本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不宜审批、建设高层建筑和大型地下场所。二是建好设施。公共消防设施作为城市功能完善的基本标志,规划、住建部门应该做到城镇发展到那里,公共设施就应该规划到那里、建设到那里,不应欠下关乎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的旧帐。三是合理布点。城镇消防站点的布局,要严格按照“5分钟”消防的标准,合理布点,合理建点;条件成熟时,应依靠多种社会力量广泛建立政府专职队、志愿队,为群众避险提供必不可少的专业救援力量保障。

3.2 质量先行、安运可靠。建议由国家层面整合监管职能,加强对消防产品的监管力度,建立假冒伪劣消防产品零容忍制度和高压惩处机制,确保建筑、场所使用、安装的消防器材、设施、构件、配件的产品质量。同时,要严控消防工程资质准入标准,消防工程技术服务人员的资格和技能准入,推广单位管理员资格持证制度,加大消防工程施工企业质量的追责力度,建立社会化的检测、维保运行机制和责任机制,确保消防设施质量过硬、运行安全、联动可靠、处置有效,为群众避险提供必不可少的设施设备保障。

3.3 自觉维权、依法履责。要通过法律培训和宣传,真正提高群众的消防安全法律意识,营造一种人人关心消防安全、人人维护公共安全的氛围。作为个体,要使人们能够自觉地把生活、工作、消费场所消防安全状况作为衡量建筑和场所管理是否达标的必备条件,把是否提供可靠的消防安全保障作为参与物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把主动参与社会消防安全管理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职责。作为单位员工,应该把消防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作为自身职责履行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一项单位经常性的考核内容,作为安全事故追责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条件,为群众避险提供必不可少的自觉意识和警惕意识。

3.4 掌握技能、提高能力。作为社会个体,都应该把掌握基本的防灭火知识和技能作为一项生存技能,都应该养成常关燃气阀门、抽离插座开关、人离火熄等基本安全生活习惯,都应该懂得火场应匍匐低位逃生但人多千万防踩踏事故、都应该懂得利用床单窗帘结绳逃生但切勿忘梯间水带也许更加可行、都应该懂得不超过7米高差两层楼时放松跳楼也可安全逃生、都应该懂得火势来袭时女人应脱掉丝袜可能会减轻烧伤损害、都应该懂得消防云梯只能达到13层可参考选住位置等等基本常识。

作为单位的工作人员,当火灾来袭时,你首先应该及时报119火警,通知值班人员启动消防设施,通知并组织人员疏散和扑救初起火灾,为疏散人员赢得时间,牢牢把住火灾扑救5分钟内的黄金时间。

作为一个专兼业消防队员,应该在充分掌握避险技能的前提开展救援。当遇到高层、地下火灾事故时,应优化首批力量调派、侦察预判现场灾情、严格个人安全防护、正确选择进攻路线、合理采取供水方式、及时实施排烟散热、科学实施内攻灭火。                       

参考资料:

1、《动态立体灭火救援圈》,群众出版社2007年出版;

2、《中国消防年鉴》;

3、《消防法律法规文件汇编》;

4、《中国消防手册》;

5、恩施州2010年—2014年火灾统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