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点名消防等“挂证”现象,这证儿还要不要考?

发布时间: 2019-08-16 来源: 湖北省消防协会 作者: 湖北省消防协会
  7月22日,新华社撰文:跨省挂证年入数万,关系生命安全的消防工程师竟有挂证“黑市”?8月5日,人民日报再次点名挂证现象:疏堵结合,扫除“挂证”土壤。
  这事儿要怎么看,证儿还要不要考?
  1、其实挂证是个普遍现象,并非只有消防如此
  在一些需要资质的行业、机构、公司,配备这样有证儿的人,是行政许可的前提。为了获得许可,必须要找些有证的人,为了审批、为了省钱就产生了挂靠。这也说明我们在管理层面还有漏洞,还存在执法不严、管理手段不先进的问题,注册消防工程师才只有几年的历史,挂证虽然有,但与其他一些行业相比,远远算不上严重。
  2、打击挂证现象,是大势所趋
  挂证儿,人不在岗。这显然是违反发证初衷的,也容易导致一些问题和风险。借证,获得资质许可,就开始干活儿了,和证儿几乎没有关系;把证挂出去,就可以在家等着赚钱,有证的人有时候啥也不会干,就凭考试得个证儿。这两样情形如果不打击,那显然有失公正,随着大数据、全国社保数据联网等新技术出现,打击挂证必然会越来越严厉,精准度也会越来越高,打击力度会越来越大。
  3、打掉挂靠是件好事儿
  有些人觉得,现在不让挂靠了,放管服了,比如消防技术服务机构不需要审批即可干活儿了,注册消防工程师这个证儿不用考了,没用了。这显然是没搞清楚情况,消防技术服务机构不需要审批,并不是说谁都可以干了,而是要符合“从业条件”,并达到“服务标准”,这个消防救援局正在制订的“从业条件”,仍然是将注册消防工程师人数作为前提的,也就是说这个证儿仍然有用。这个证儿的需要量,是和消防技术服务机构的业务有关的,业务越多则服务机构会越多,需要的注册消防工程师的人数就越多,如果从严打击挂靠,把那些不在这些服务机构岗位上从业的人清理掉,则近几年市场上会更加缺少这样的证儿。
  所以,考证要趁早。
  人民日报文章:疏堵结合,扫除“挂证”土壤
  在某些特定行业,配备一定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是相关机构获得从业许可、升级资质的必要前提。然而媒体调查发现,一些人把职业资格证放到企业换取挂靠费,平时不干活,办资质时露个面;有的网站瞄准需求,专门提供证书租赁服务;一些考证培训的广告,则干脆把“挂证”形容为“坐地来钱”……如何解决“挂证不在岗”“一证多处挂”等问题,成为一道现实课题。
  现实中,“挂证”现象在会计、建筑、环评、水利等领域都存在。一些职业受到青睐,折射着相关行业蓬勃发展的态势。但也应看到,挂证人头多、在岗人数少,不仅违背执业规范和诚信原则,也影响工作效率与质量。特别是在医药、消防、监理等与生命健康、公共安全关系紧密的行业,如果因为“挂证”而造成隐患,后果不堪设想。据报道,一些行业挂靠费与风险高低成正比。事实上,人身安全、生命健康都是无价的,对于“挂证”的危害,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仔细推究,“用证不用人”的现象,根源于相关机构缺乏自律、片面追逐利益。相较于专业人员全职上岗,“挂证”的方式能大幅节省薪酬支出。在个别行业,由于无序竞争、打价格战,有的企业盈利能力较差,通过“挂证”压缩成本成为“捷径”。与此同时,一些从业者以“挂证”赚外快,甚至为“挂证”而考证,助长了不正之风。当然,“影子药师”“影子工程师”等问题的出现,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一些行业的专业人才还相对紧缺或存在着地域分布不均衡,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培养、优化供给。
  为推进简政放权、推动“双创”事业发展,近年来,国务院已陆续取消了数百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相关举措,有效减轻了人才负担,激发了市场活力。事实证明,随着改革的深化,很多职业资格许可不再是“硬杠杠”,这大大减少了企业租借从业证书的需求,从源头上压缩了“挂证”空间。但也应看到,由于一些行业专业性强、关涉公共利益,完全依靠市场调节并不现实。只要有需求、有利益,就难免会有人动歪脑筋、钻制度空子。因此,治理违规“挂证”必须对症下药、久久为功。
  事实上,有关部门一直很重视对“挂证”机构和人员进行清理整顿。早在2017年,人社部就专门印发《关于集中治理职业资格证书挂靠行为的通知》,并会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集中打击,收效显著。新形势下,应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灵活采取定期抽查、专项检查等方式,让“挂证”无处逃遁。针对跨省“挂证”等新套路,可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打破信息壁垒,提升查处效率。此外,还应提高违规成本、加大惩戒力度,对涉事个人、企业、违规中介等全面追责,通过行政处罚、集中曝光、纳入失信黑名单等方式增强警示效果。
  杜绝“人证分离”,既要用“堵”的猛药,也需要“疏”的巧劲。面对某些行业专业人才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高从业人员待遇,吸引就业者填补人才缺口。针对部分职业资格许可取消后、一些人认为职业含金量降低而导致从业人数下降的新问题,有关部门应在放宽准入标准的同时,注重优化职业技能等级评价和激励机制,让真正有才能者增强获得感,从而引导更多人从事相关行业。
  “挂证”现象,损害的是职业荣誉感,伤害的是行业良性运行。惩防并举、疏堵结合,合力扫除“挂证”土壤,我们才能消除安全隐患,拥抱高质量发展。